| 您好,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! |
| 发布时间: | 2025/10/24 10:57:06 | 人气: | 14 |
蝼蛄俗称拉拉蛄、地拉蛄、土狗子、地狗子等,隶属于直翅目蝼蛄科。在我国分布有华北蝼蛄、东方蝼蛄、台湾蝼蛄和普通蝼蛄四种,其中对玉米等农作物及蔬菜造成主要危害的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。
两者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:华北蝼蛄又称单刺蝼蛄,主要活跃于黄河流域以北的北方地区;东方蝼蛄则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,且南方的危害程度重于北方。在甘肃省,中部和河西地区的蝼蛄发生量显著大于陇东地区。
蝼蛄的形态特征独特,易于区分,核心识别要点如下

体型与体色成虫体长呈圆形,体色为淡黄褐色或暗褐色,全身密被短小软毛。华北蝼蛄体型较大,体长 36~55 毫米;东方蝼蛄体型稍小,约 30~35 毫米,通常雌虫体长略大于雄虫。头部与感官头部呈圆锥形,触角为丝状,长度可延伸至前胸后缘;具 1 对复眼和 3 个单眼,咀嚼式口器发达,适应取食需求。翅部特征前翅为革质,较短,呈黄褐色,仅能覆盖至腹部中央,形状略呈三角形;后翅为膜质,透明淡黄色,翅脉呈网状,静止时蜷缩折叠如尾状,远超腹部末端。足部与腹部足共 3 对,前足特化为发达的开掘足,适合在土壤中挖掘洞穴隧道;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 3~4 个可活动的刺(部分个体可能消失)。腹部呈纺锤形,背面棕褐色,腹面黄褐色,最末节生有 2 根尾毛,伸出体外。
蝼蛄为多食性害虫,对玉米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,且具有鲜明特征:
直接取食危害偏好啃食刚播下的玉米种子和幼芽,在土壤中咬断幼苗根颈,受害根部呈乱麻状破碎,导致植株因养分和水分输送中断而萎蔫、枯死。间接破坏危害蝼蛄在地表土层活动时会挖掘大量隧道,使玉米幼苗的根系与土壤分离,失去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,最终因失水干枯死亡。两种危害均会造成田间缺苗断垄,导致玉米大幅减产。蝼蛄的生活史与活动规律受地域气候影响显著,核心习性如下:
发生代数与越冬在北方地区 2 年完成 1 代,南方地区 1 年 1 代,均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。结合蝼蛄的生活习性与危害特点,采取 “农业防治控基数、药剂防治治成虫若虫” 的综合措施:
种子处理播种前采用 50% 辛硫磷乳油拌种,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 0.2%~0.3%,通过药剂附着在种子表面,保护种子萌发和幼苗期免受取食危害。喷雾与灌根针对 3 龄以下的若虫,可选用 40% 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进行茎叶喷雾或根部浇灌,直接触杀幼虫。毒饵诱杀
将 50% 辛硫磷乳油 30~50 倍液与 5 千克炒香的麦麸、米糠、豆饼等饵料混合拌匀,制成毒饵。每亩用量 1.5~3 千克,于傍晚撒施在玉米行间或蝼蛄活动频繁的区域,利用其趋香性诱杀成虫和若虫。
| 还没有对此评论! 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